开幕式现场
2025-07-31,“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星群展在北京国际俱乐部开幕。展览首创“星群”的展现形式,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层面联动举办,交相辉映,互联共生,通过艺术视角,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维叙事,亦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上对美丽中国建设进程的一次深刻回望。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余应福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致辞
开幕式上,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余应福,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北京国际俱乐部总经理曲柏华先后致辞。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和北京国际俱乐部共同发布《美丽中国国际传播计划》。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汪莎主持。
从左至右:北京国际俱乐部总经理曲柏华,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余应福,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办公室主任韩慧
作为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旧址,北京国际俱乐部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文化记忆:曾有十五位外交部发言人在此向全球传递中国声音。此次展览借助这一历史场景,以“声波”作为隐喻,将百余个生态实践案例与未来提案的声音,在此空间叠加、回旋并传播,以艺术的方式讲述“美丽中国”的建设故事。
北京国际俱乐部总经理曲柏华致辞
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汪莎主持
主展区|美丽中国年度报告——激荡声波涟漪,共织协作网络
作为本次系列展览的主展区,“美丽中国年度报告”叙事核心深深植根于两个意象——“声波”与“涟漪”。展区以“声波”为隐喻,汇聚来自神州大地的“美丽中国”艺术实践案例与面向未来的智慧提案之声;“涟漪”则象征着实践力量由内而外、层层递进的深远影响。从个体的生命体验出发,激荡起社区共创的浪花,扩展为区域协同的波澜,最终汇入全球生态文明共享的浩瀚海洋。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以“年度报告”的形式,该展区系统呈现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自2021年成立以来围绕“美丽中国”战略开展的艺术实践探索和案例研究。展览的核心内容——“美丽中国艺术实践案例文献库”,精选全国百余个前沿案例,涵盖“自然守护”“生态建设”“民生普惠”“育见未来”“城市进化”“文旅融合”“乡土共筑”“文化激活”“在地发声”“文艺扎根”十个关键议题,全面展现艺术在社会与生态治理中的创新作用。同时,“美丽中国未来提案”汇聚各地跨领域构想,探索面向未来的可持续路径;“美丽中国书展”联合21家出版社与文化机构,以“生态、足迹、回望、远见、家乡、美育、赓续”为线索,通过广义书写呈现当代中国的文化记忆与在地智慧。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领导观看展览
展览同步推出“美丽中国感知地图”,通过数字交互方式展示生态文明协作系统,连接地方诉求与社会实践,使“需求—提案—回应—共建”的机制可视化、网络化,进一步推动知识流动与制度创新。美丽中国研究院成立四年来的文献库成果也集中呈现,打造了集学术研究、实践指南与思想图谱于一体的综合知识平台,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理论沃土与行动坐标。
展览现场
分展区|美丽中国学习中心——聚焦文旅融合与知识转化
“美丽中国学习中心”由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与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联合设立,是全国首个集中展示与美丽中国建设相关的文化和旅游案例的教育平台。中心自2023年起面向全国文旅系统干部开放,累计接待超过三万名学员与近七百名国际官员,已成为生态文明教育与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
展览现场
2025年展览全面更新,聚焦艺术介入生态与社会议题的最新实践,涵盖生态修复、文化振兴、社区建设等多个维度,呈现艺术在公共事务中的参与路径与实际成效。同步升级的“案例文献库”系统归档相关知识与成果,并新增“美丽中国图书角”与“美丽中国课程库”教学模块,强化展览的学习属性,拓展学习中心在生态文明传播体系中的平台功能。同时,线上互动平台“美丽中国·感知地图”实现迭代升级,以开放式地图接口连接地方需求与社会实践力量,打造集空间感知、提案协作与知识沉淀于一体的协作系统。
展览现场
分展区|美丽中国流动展席——深耕生态治理与政策呈现
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的“美丽中国流动展席”分展区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生态单元为叙事框架,系统呈现全国典型生态文明建设案例。展览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展进程,通过多媒体形式梳理其从提出到落地、从地方探索到国家政策的演进路径。
展览内容涵盖生态修复、物种保护、可持续农业、城乡共生、文化赋能、废弃资源再生、湿地治理、滨海生态、社区参与、零废弃实践等多个维度,选取来自高原湿地、海岛渔村、矿区边陲与都市社区的案例,构建出多尺度、多场景的生态文明图景,展现“两山”理念在不同地理与社会语境下的实践路径与机制创新。
展览现场
展览特别强调艺术在生态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不仅作为生态知识的感性载体,也在城乡治理与文化活化中提供方法支持。通过低碳、模块化、可移动的展陈方式,打造一个跨领域、跨地域、跨人群的传播平台,推动生态理念从专业话语向公众共识的转化。
展览现场
分展区|美丽中国艺术行动——构建行动机制与艺术表达
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美丽中国艺术行动”展区以“档案”的方式讲述行动的过程,系统回顾并展示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的核心实践、研究机制与在地网络。展览聚焦两个主线板块:一是围绕“美丽中国工作流”展开的机制图解,呈现理念生成、案例搜集、访谈编辑、传播转化等知识生产流程;二是基于这一机制沉淀的内容成果,包括从2022年-2025年的案例档案集中呈现。
展览现场
展览还特别聚焦于“两山”理念在艺术实践中的转化路径,设置有专门单元收录来自实践者的一手访谈资料与关键影像案例,以口述记录和视觉文献的方式再现行动现场、方法策略与社会影响。此外,展览也集中梳理了研究院构建的“智库协作网络”,从政策研究、学术支持到社会组织合作,展现出一个多元参与、共同推动的“美丽中国”行动架构。
四大展区互补成全景图谱,回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与系统性,体现个体、社区、地方、全国、现实与未来的层层联动。
展览现场
在此前的两届“大地之歌”展览中,美丽中国研究院已累计超过300个调研案例与200份未来提案,形成了一幅持续扩展的“波纹地图”。
展览现场
今年,“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星群展选择了100个最新案例与100份未来提案,进一步丰富并扩展了这张地图的内容。从2022年“特写——美丽中国的一百个艺术实践”展览,首次展现美丽中国行动的星星之火,到2023年与2024年的“大地之歌·美丽中国纪事”展览,编织出美丽中国艺术实践的行动网络,再到“美丽中国国际巡展”,分别在首尔、斐济、伦敦的亮相,向国际传播中国故事,一系列展览实现了美丽中国行动在中国大地上的广泛落地,以及在世界的深度回响。(图片由主办方提供)